【闻风独解:深度教改产生撕裂效应!西城危了?直升校险了?——还有三大法宝!】
随着教育强区教改的逐渐深入,特别是西城区第二阶段大大超出人们预期的教改内容的逐渐披露,在北京的家长中产生了轩然大波。使很多人重新审视过去的教育、招生、 、录取模式,即便已经发生那么大的变化并仍将发生更大的变化,还是有那么多的人不敢、不愿去相信。于是现在议论纷纷!变化的巨大撕裂了大多数人对原有教育的认识,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前所未有的变故。总之,欣喜、矛盾、观望、徘徊、犹豫、质疑、猜测等错宗交织。
西城区高端教育质量会不会出现危机而严重下滑?
已经有很多人开始关注、留恋、肯定海淀区对小升初尖子学生进行的选拔模式,认为海淀区几乎所有的市重点中学在教改大背景下依然或多或少或基本保留对尖子生的选拔模式,未来全市的尖子学生会向海淀区集中、西城区的尖子生会减少、西城区的高位均衡式的教改会把好学校水平拉低,同时也会把差校的水平提升,这样做对尖子生不利,还不如让牛孩进入海淀区参与仍可保留的高强度竞争。如果西城区的尖子生大量流入海淀区,西城区高端教育水平还能保住吗?西城区高质量的教育水准能不下滑吗?
不说冠冕堂皇的话!要比较准确地对这个问题作出判断需要对3个问题做个清晰认识!
第一,向往还是流失?
抛开任何教育规律都不谈,在闻风这5年接触的上万名面对面交流的家长中,希望孩子在小学、初中接受快乐教育或压力较为轻微教育的家长至少占到95%以上。闻风发现绝大部分家长希望买房也好、找关系也好、 也好给孩子做教育准备的时候基本想达到三个目的:
1.希望孩子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但不要承受太大的课业压力,快乐、健康成长;
2.希望孩子在小升初、中考、高考中有满意的重点学校升学率;
3.希望孩子从幼升小开始在学校、班级中有家庭条件基本对等的同学和玩伴。
由东城发起西城领衔的教改推出后,可以说震动京城!这半年来,闻风做了较为仔细认真的记录和分析。大致情况是:其他区县家长咨询如何在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阶段进入东城、西城的数量海量增长而咨询如何进入海淀区的家长直线下降,其中咨询如何从教育弱区进入西城区的数量最大,几乎可以占到98%的比例;原本准备 到西城、海淀的东城区家长明显减少,转而增加的是“如何在留在东城区的情况下大概率地进入东城区最好的学区从而有最好的小升初、中考重点率”这样的问题;原本在东城区、海淀区的家庭,幼升小最想流入的区县是西城区,这其中想从海淀区流入到西城区的家庭占到90%以上,而想从西城区流入到海淀区的家庭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1例。
第二,继续掐尖还是将教育高位均衡进行到底?
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只要搞清楚:是掐尖更有利于培养人才还是高质量均衡的教育更有利于培养人才。掐尖在现实中有三方面的需求:家长希望孩子上好学校的需求、名校通过优化生源捍卫自己中考、高考分数排名靠前的需求、部分学生对知名学校向往而产生的自身需求。如果掐尖这事都依了家长,必然导致大量家长逼着孩子玩命学习;如果掐尖这事都依了学校,必然导致学校把考题出得更难;如果这事都依了这部分学生,必然导致一大批孩子“陪太子读书”。这些最终必然导致学习成本、难度等大幅度增加,大多数常规智商的孩子、普通实力的家庭不堪重负,极大降低效率,提高人才培养成本,造成残酷竞争……但其实这并不是在真的培养人才,只不过是在满足部分家长、知名学校、少部分学生把人选出来的想法。把人选出来集中到某几所学校是在做掐尖教育,不把人选出来集中到某几所学校而是分散到各个学校是在做普惠教育。闻风其实并不反对掐尖教育,但需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搞好普惠教育,普惠教育搞好了绝大多数人都受益了,掐尖做高端也是必然,毕竟那也是有一定需求的。
普惠教育越是在高位进行均衡也就越有利于“掐”出更多的尖子。其实还有一点,闻风想大家也应该清楚,智商高的人无论你选还是不选TA出来,TA都是客观存在的,只要通过12年正常的基础教育,最后脱颖而出、考高分儿的还是这些人。闻风认为我们现在的教育太注重在形式上把这些高智商的人选出来了,从而满足部分家长、学校、学生各自的利益需求,学生们学了很多一生也不见得用得着的高难度“知识”。普惠的高位均衡的教育是让绝大多数人在自然而然中受益,掐尖教育是让极少数人在痛苦中获利,不知道家长更希望引领自己的孩子做出何种选择呢?大家如果有兴趣,把这5年来北京市高考700分儿率、650分儿率、600分儿而率、一本率、二本率、三本率、各学校的高考平均分儿做个比较就会看到高位均衡的普惠教育其实可以让学习从最低层到最高层的学生都极大受益,而掐尖教育就喜忧参半了。
现在有一部分人担忧西城区第二阶段的教改把这么多高端教育资源移植到普通中学,会拉低知名重点中学的水平。目前在北京市前5名的中学中西城区占了4所,前10 名的学校中占了5所,中考是全区加全市选拔招生,从小学到初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的高质量均衡更有助于在各个初中校选拔出更多优秀学生再加上全市各区县公平的选拔招生,闻风认为西城区的教育应该会赢来新的面貌。
第三,累死在起跑线还是赢在终点线?
很多人常说,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闻风认为这是严重违反人的自然成长规律的。我并不反对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在课外学习不同的知识,但不赞成超出少儿身心承受能力过度开发。孩子们的12年基础教育是一个长跑而不是短跑,起步最猛的却不一定能坚持到终点。学习最主要的功能之一是发现并激发人的兴趣,增加兴趣最好的办法是从小增加学生知识的宽度而不是难度,宽度越广兴趣越容易发现和激发,深度越大则越相反。一个高智商的人在厌学、无趣中即便拿到博士学位、读到博士后也是很难有创造力的,高学历不一定意味着高水平,这也是中国学生成才率低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东城区、西城区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的教改是相当有意义的,也是符合孩子成长发育发展规律的。对家长而言,如果能在一个地方享受到高位均衡的教育、让孩子减少学习的压力与痛苦、有助于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兴趣、有更多时间极大增加孩子知识的宽度、保障中考、高考最佳的重点率就应该是非常良好的选择。闻风认为,赢在终点线总比累死在起跑线强吧。
西城区直升校是不是有风险了,上直升校价值还大吗?
1.上直升校有没有风险主要是取决于是直升本校还是合并校或非本校水平的分校。
不能直升本校或不能直升完全与本校相同水平的合并校、分校,那么“直升制”就是一种欺骗,它不是改革而是偷梁换柱。不仅在西城区,在东城、海淀等区目前进行的直升制改革,都是直升本校或真实合并后的本校,没有任何人敢公开讲某某小学未来直升的是非本校水平的分校或其他影子校。教育是教书育人,如果学校、教改都敢这么干,那就是教书骗人,谈何诚信,全社会就不会有一丝公信力了!
2.上直升校价值大不大,决定于上了直升校,每个学生能真真切切得到什么实惠。
闻风根据调查的情况看,凡是2014年确定的直升校生源质量都获得了最普遍提升,各个直升校都赢来了历史上最好的生源,这是前所未有的;各重点中学校都深度不等地逐渐介入到各直升小学的教育教学中,一位市重点中学的校长对闻风说:其实我们可能比家长更在意直升校的质量,因为我们更看重自己的初中生源啊,我们是真害怕搞不好影响我们的中考成绩呀,那样的话几十年积累的名声、荣誉就全没了……
3.上直升校性价比还高不高?
这取决于三个方面:
第一,所上的直升校是不是直升受高度认可的知名初中校。很显然,在西城区的12所直升校都是直升最顶尖的市级重点中学,因此在这一点上有异议的人不多;
第二,同学区内的其他小升初大派位中学知名度、质量差异大不大。如果直升中学的知名度、教育质量和学区内其他大派位中学越接近,直升校的性价比就越低;
第三,同学区内非直升小学大派位可进入和直升校知名度、教育质量相同或相近中学的比例。这个比例越大直升校的性价比也就越低。举个例子:假如西城区第二阶段教改后什刹海学区经整合只剩下北京四中和13中两所中学,那么就意味着什刹海学区所有的非直升小学因为都要在学区内大派位上初中,毕业生都能100%派位到北京四中和13中,而作为直升校的柳荫街小学按照规定只能直升80%~100%的毕业生到13中,那么柳荫街小学作为直升校的性价比就不如学区内其他非直升的小学了。
西城区深度教改还有三大法宝!
西城区第二阶段教改的部分内容被提前披露后,从多数人的评论及反馈意见看满意度是很高的。不过,闻风认为其中还是有1个重大缺陷。第二阶段教改主要是调整全区的初中布局,将采用最知名高中校合并、植入、托管等方式办原来的薄弱初中。从已知的内容看,并不是整合所有的薄弱初中校,一部分不被家长认可的初中校并无办学方式上的改变。从教育改革这半年多的情况看,闻风发现:家长对名校真正合并普校、薄弱校最买账、最认可,至于其他种方式家长们认为都存在不确定性也最不好评估,仍然宁可 到更稳妥的学区和学校。
在1年多前,闻风曾经对东城区历年的小升初做过严谨的分析,情况表明:无论小升初采取不采取任何形式的升学竞争,最终全区都会有至少68%的小学毕业生可以升入到东城区的重点初中或相当于重点初中水平的学校。大家知道,西城区较东城区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和充足,教改前西城区的小学毕业生达到80%左右进入优质校或相当优质校水平的初中校是没有什么问题的。经过教改第二阶段的合理整合,实现100%小学毕业生进入优质初中校在全市所有的区县中是唯一有资源保障的。因此,接下来西城区在知名中学更加勇于担当下,至少还有“三大法宝”可以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更好的接受优质教育机会。
第一,撤销整个西城区所有的普通中学初中校,腾出的校区交由名校原汁原味办初中。
现在西城区所有的高中名校都有初中校,这已经构成了初中名校群体。下一步可仿照师大二附中完全合并西城区实验学校办初中的方式,使北京四中、八中、师大实验中学、师大二附中、161中、师大附中、13中分别在原西城、原宣武都创办同一水平的初中校,例如北京四中在原西城区办的初中校可称为北京四中初中部北校区,在原宣武办的初中可称为北京四中初中部南校区,统一师资、统一标准、统一 、统一选拔。这样的好处是,西城、宣武的教育水平会很快同水平并轨,强势避免 ,同时以上这些知名中学在中考的时候在自办初中校较为庞大的内部生源中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选拔到更多优秀高中生源。
第二,将虽有重点校名头却无重点校实力的中学初中部撤销,只办高中部。
闻风在调查、研究教育数据中发现,像66中、回民中学等虽然是市级示范校、区重点校但中高考成绩都达不到原西城区156中、3中、159中学、31中、44中、鲁迅中学等非示范、非重点中学的水平。在水平亟待提高的示范、区重点中学上初中不仅中考成绩不如一些普通中学而影响中考考入重点高中,在中考的“名额分配”方式录取中还只能获得比那些优质普通中学少20%左右低比例的名额进入本区重点高中,是更加吃亏的。把这些实力一般的示范中学的初中校撤掉只专心办好高中校,腾出的校区、资源交由实力强劲的本区知名中学去办初中校。如此一来,经过第一和第二项的资源整合,西城区的各个学区内的初中都将是实力强大的示范校、重点校,既有助于杜绝 又能在9年的义务教育中用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教好每一个学生,为高中搏取高考最优的结果创造良好的生源基础和质量保证。试想一下,如果出现这种局面:
原西城区的全部初中校就会变为:三帆、13中、实验中学、实验二龙路中学、师大二附中、四中、八中、师大附中、161中、35中、铁二中、西城外国语、156中(初中相当于市重点水平的普通校);
原西城区的全部高中校就会变为:三帆、13中、实验中学、实验二龙路中学、师大二附中、四中、八中、师大附中、161中、35中、铁二中、西城外国语、156中、3中、159中、44中、31中、鲁迅中学。
原宣武区的全部初中校就会变为:三帆、13中、实验中学、师大二附中、四中、八中、师大附中、161中、15中、14中、育才学校;
原宣武区的全部高中校就会变为:师大附中、15中、14中、育才学校、66中、回民中学、徐悲鸿高中、北纬路中学。
经过这样的调整,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初中教育了,而且所有的高中校也变得更优质,在家长心目中的初高中保底校都会很优质。西城区幅员不广、校与校之间距离适中、生源均分到各整合校区适宜既可保证教改被最大化认可,也能保证9年义务教育在高水平高位均衡,同时更会使高中校优质度提升、留住更多优质生源。
第三,创办北京市一流水平民办校、国际校,引进知名大学优质资源办新校。
西城区教育有一个特大的短板,就是没有像海淀区那样有一流的民办私立校。教育形制是多元化的,高水平民办私立校可以几乎不受限制地选拔到最优秀的生源。海淀区顶部教育水平的提升是与创办人大附中分校、清华附中实验中学、师达中学、北达资源中学、建华实验学校、海淀外国语等民办私立校分不开的。
目前,准备到国外留学的中小学生比10年前翻了几十倍,培养多元化人才与国际接轨也是迫在眉睫。3年后,公立中学将不再允许办高收费的国际班,这方面也需早作谋划。西城区第二阶段教改已经确定要引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外交学院等知名高校资源,如果以办北大附中、清华附中等名校的标准、师资来要求,相信西城区会出现更多的优质中小学校。
闻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