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段成立课程教研组、设立思政课教师培训基地……近年来,北京市海淀区立足区情市情,走出了一条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载体推进育人机制创新的海淀思政教育之路。
“海淀模式”为思政教育插上翅膀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为有力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海淀基础教育系统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学校创新相结合,建立了区委教工委和教委统筹规划、教研科研部门和教师培训部门两翼推进、全区中小学协同攻坚的工作机制。在北京市的指导下,海淀区还通过市区课题研究、建设学科教研基地等形式,实现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协同创新,构建不同学段“协同作战”的思政课教育体系。
早在2014年,海淀区就成立了小初高跨学段教研组,率先迈出了建立思政课大教研机制的第一步。2020年疫情期间,海淀区打破学段区隔、课程边界,联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清华大学、中央财经大学4所高校和7所中小学在全国率先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组”,形成常态化研讨机制。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组”围绕一体化思政课程衔接、一体化教学研究、一体化专题研讨、一体化教师研修等,指导教师讲好“大思政课”,推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升新时代思政课教学实效和育人质量。
2019年3月,海淀区与首都师范大学共同设立“思政课教师培训基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一体化”“思政课教师培养和培训职前职后一体化”“理论实践研究一体化”。
2020年3月,与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联合举办“海淀区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清华大学浸润式研修班”,为区域老师量身定制研修课程,同时开放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部分硕士课程,供参训教师自主选修。近年来,海淀区立足思政课骨干教师需求,量身定制研修课程,推动建立思政课大中小学一体化教师研修机制。通过大中小学一体化教研组,在教研共享、师资培训方面打通了“硬关节”,联通了“软组织”,走出了关键一步。
为突破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教学评价差别的瓶颈,海淀区明确了“立标准、促变革、提质量”的九字策略,以课题为载体,凝聚大中小学科研力量,共同致力于大中小学共性问题的研究,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参考。
值得一提的是,海淀区还从研制思政课学业标准入手,促进大中小学在思政课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上的一致性、顺序性、衔接性和递进性。同时,积极推进基础教育阶段思政课学业质量评价一体化建设,探索开展中高学段学生学业质量评价研究,诊断各学段学生思政课学习发展水平,以期为教学改进提供决策依据。
近年来,海淀区持续深化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2021年11月,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践研究示范区、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基地落户海淀,成为北京市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又一件大事,标志着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了一块先行先试的“试验田”。
未来,海淀区将以示范区和研究基地为抓手,统筹全市优质资源、创新研究成果、搭建相邻学段交流平台,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海淀模式,为推动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贡献海淀智慧和海淀经验。
声明:本文转载于北京青年报,由北京幼升小网团队排版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