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是每个孩子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这是孩子幼儿园和小学两个教育阶段渡过的教育过程,也是儿童成长的一个重大转折。
孩子从幼儿到小小少年的转变期,平稳顺利的过渡不仅有助于孩子在未来获得良好的学业成绩,而且能促进他们积极情感的发展和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
这一阶段的重要性如此之高,势必会让小一新生的爸爸妈妈们一边感到“孩子又长大了一些”的欣喜,一边又产生了不少的担心和困惑。
这种复杂的情绪,是爸爸妈妈们过度紧张的情绪和对孩子厚重的爱交错产生的混合体,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三个原因:
-
家长普遍的内卷忧虑
朋友圈有这么一个段子,说的是有一位家长打听,自己的孩子入学前掌握了1500个英语单词,这个水平上一年级够吗?有人回答:在美国够,在海淀妈妈眼里不够。
很多家长期待孩子赢在每一个当下,每一步都不能掉队,生怕孩子落后于别人,从而产生了严重的教育忧虑。
-
担心学校环境不达预期
因为不了解具体情况,很多家长担心诸如学校环境、教室环境、教学设施等学校硬件设施不够完善,也有不少家长担心孩子会遇到不负责任的老师,担心孩子周围的同学很“调皮“,担心孩子在学校午餐吃不好等等。
出于对未知环境和事物的恐惧,家长们也难免陷入担忧的情绪之中。
-
担心孩子不适应校园生活
小豆包即将从幼儿园“保姆式教育”来到一个有严格纪律、课程较多、需要较强独立性与自觉性的学校中。
很多爸爸担心孩子不适应校园生活,担心在校园生活里可能遇到的未知事件会影响孩子身心健康,这也是产生担忧的一大原因。
其实,在孩子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这一期间,爸爸妈妈陷入这种困境的现象非常普遍。
一项关于“中国幼儿园大班和一年级家长对幼升小适应阶段感到焦虑的比例“的调查中显示,大约70%的家长,在面对孩子幼升小时会感到不同程度的困惑。
那么,在这种困惑普遍存在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做才能走出这种困惑呢?
本篇主要从家长自身的角度出发,帮助各位小一新生的爸爸妈妈缓解因孩子幼升小而产生的担忧与困惑。
01.正确认识小学教育
首先,爸爸妈妈们需要从本质上了解幼儿园和小学的区别,这有助于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小学教育,了解这一阶段教育的侧重点。
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主要区别:
01课程设置
幼儿园:按照幼儿活动范畴领域进行设置,如: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
小学:按照学科特点进行科目划分,如: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美术、体育、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
02教育方式
幼儿园:以游戏和能力发展为主的教育方式,学习以听说为主
小学:以正规课业和静态知识学习为主的教育方式,学习以文字为主
03学习评价
幼儿园:没有明确的课业要求,强调学生的兴趣和习惯的养成
小学:侧重成绩及习惯,强调文化知识的系统教育和知识点的掌握
综合来看,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的。这些本质的不同对孩子来说都是人生的第一次,而这些第一次又将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发展。
比如孩子会第一次体验对日常生活节律的认知与心理调节、第一次学习去遵循强制性目标学习任务、第一次感受到非兴趣与非习惯压力、第一次体验到自主学习对成功的重要价值等。
正是因为这些区别的存在,才会产生幼儿园到小学是否能平稳过渡这么一个问题,也就产生了一个怎样让儿童适应全新生活阶段开端的问题。
02.认知调整,放松心态
父母对孩子抱有期待的本能,对孩子成长不确定性产生的担忧,以及来自传统的教育思想、社会教育环境和对育儿的巨大投入等方面的影响,促使很多家长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选择了:帮孩子搭桥。
为“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入小学前一年甚至更早,爸爸妈妈便通过各种方法,开始对幼儿进行加强突击式的知识灌输,希望可以暂时缓解入学后知识断层的问题。
家长将成绩看得过重而采取的“抢跑”式的培养方式,让孩子每天接收各种超龄的高负荷学习。
一旦孩子成绩不理想时,家长很容易采取批评的教育方式,把消极情绪传递给孩子,从而打压了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很容易让孩子陷入自卑的泥泞里。
笔者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
一位老师在一张白纸上画了一个圆圈,问一二年级的学生,这是什么呢?
孩子们的答案可谓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
带着同样的问题,老师去去问了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他们会说像个句号,像个鸡蛋等。
再去问初中学生,他们可能会说这就是个圆圈儿,什么都不像。
最后去问高中乃至大学生,他们认为这个问题不值得回答,甚至会认为你这个人有问题,竟然会问出这样的问题。
”
为什么会有这般明显的差别呢?是因为年级越低的孩子,越对这个世界充满无限的好奇心与想象力。
所以各位小一新生的爸爸妈妈们需要明白的是,小学低年级阶段的教育重点,是孩子的兴趣激发和习惯培养,此阶段的核心任务是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非拼成绩基础。
这一阶段需要家长耐心地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切不可急功近利。
家长要相信,有了好的思维能力和习惯,孩子日后的成绩必然不会差。
面对各种内卷带来的焦虑,家长应该调整自我认知,放松心态。
首先,要帮助孩子挖掘自己的兴趣
不要一味地用成绩来评价孩子,帮助孩子挖掘到自己的兴趣,让兴趣成为孩子的自我优势。
兴趣是一个孩子学习的原动力,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内在力量。
当孩子对一个事物产生兴趣,兴趣就会成为一种动力。他会自觉、持续、专心致志地去钻研,甚至会自己主动跨越困难,这时候的学习效果是最好的。
其次,要培养一个有好的学习习惯的孩子
习惯的养成远比单纯的追求成绩更重要。
什么是习惯?习惯是一种动作、一种行为,多次重复,就能进入人的潜意识,形成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习惯对人来说非常重要,有调查表明,人们日常活动的90%源自习惯和惯性。
习惯一经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他都会按已形成的意志去行动。如:回家后自觉独立地写作业、爱护书籍、见到老师问好等等。
幼升小阶段,孩子的可塑性极强,这一时期也就成了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最好时期,这个时期学习习惯的养成可以说是投资回报最高的教育。
所以家长需要有意识地对孩子的专注力、坚持性、计划性等学习习惯进行培养。
最后,尊重孩子
作家周国平说过,“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种教养。”
诗人纪伯伦说过,“你们可以把你们的爱给予他们,却不能给予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被尊重过的人,是最有机会学会尊重的人。孩子不是完成家长自己梦想的工具,给孩子空间,让他拥有选择的能力与权力。
03.了解更多学习信息,心中更有数?
小一新生的爸爸妈妈们,可以通过邻居、孩子的校友、在同一所小学上学的孩子家长等,进行多方打听,以便了解更多学习信息。
硬件环境方面,可以详细了解一下学校及周边环境、教室环境,以及学校的教学设是否完备施等。
软件环境方面,可提前打听了解授课老师的情况、学校的饮食情况、作息时间,还可以多熟悉一下学校与家之间的路线,方便日后的接送等等。
正如前文中提到的,幼儿园到小学是孩子学校生活中的一大转折,身心准备远比知识储备更重要。
家长需要充分意识到家庭教育在此阶段的重要性,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要关注孩子发展的整体性,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帮助孩子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场马拉松,对于每一个即将开启小学生活的小豆包们,爸爸妈妈需要牢记的是:始终重视培养孩子有益于终身发展的习惯与能力。
孩子的人生有无限多种可能,不论家长多么焦虑,都不可能消除成长中的不确定性。
所以让我们尝试着去拥抱这种不确定性,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升孩子的各方面能力上,这样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度过这个特殊阶段,让他成为一名更优秀的小学生。
声明:本文信息来源于特会讲,由北京幼升小网团队排版编辑,若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